浏览:2332
刚刚因为销量下滑解聘了CFO和CMO两大高管,保时捷又要大裁员了!
据彭博社报道,大众集团旗下豪华品牌保时捷将在未来四年裁员1900人,以应对电动汽车需求疲软以及“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挑战”。
保时捷“急刹车”,裁员潮起
2月13日,保时捷表示,其计划通过提前退休和补偿性裁员等自愿措施,减少其德国祖文豪森(Zuffenhausen)和魏斯阿赫(Weissach)工厂的员工数量,并将对招聘新员工采取“限制性措施”。报道称,保时捷的目标是到2029年将上述两个工厂的员工数量减少15%。
保时捷正在努力应对电动汽车需求下降的问题,并且去年已经下调电动汽车目标。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挑战,让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,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大幅下降,进一步加大了其削减成本的压力。
在劳动力和能源价格昂贵的德国,保时捷正效仿大众的做法,试图削减其在德国的生产成本。去年年底,大众汽车与工会领袖达成协议,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削减产能并裁员3.5万人。
根据彭博社的报道,到2030年,保时捷所有德国员工的工作保障协议仍然有效,这意味着在此之前采取的是自愿措施。此次裁员之前,保时捷已决定不再续签临时工的合同。
“裁员”,似乎成为近来笼罩在保时捷头上的关键词。
2月初,因为销量下滑,保时捷刚提前终止了首席财务官(CFO)Lutz Meschke和销售主管Detlev von Platen的合同,而这两位高管都是在保时捷工作超过20年的老将。
2024年底,保时捷还被曝将开启中国区裁员,正式员工和外包员工的裁员比例分别为10%和30%,补偿方案为“N+6”。随后,保时捷中国否认了中国区裁员及相关信息,但承认内部组织架构在进行优化重组。保时捷官方表示,正在提升各部门及项目的效率和优化成本,根据实际情况,相关措施涉及间接和直接人力成本。
风云突变,中国市场“失速”
接连的人事风波,与保时捷销量下滑,特别是中国市场的萎靡,有直接关系。
保时捷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,2024年在全年共交付31.07万辆汽车,同比减少3%。值得注意的是,保时捷在全球五个地区中的四个地区实现了销量增长,仅在中国市场下滑。
去年保时捷在中国销量为5.69万辆,下滑幅度达到28%。这也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连续三年下滑,而且跌幅不断扩大。2022年,保时捷在华销量出现20年来的首次下滑,同比降幅2.5%至9.33万辆;2023年降幅扩大至15%,在华交付量为7.93万辆。
销量不佳也带来利润率的下滑。2月8日消息,据路透社报道,保时捷股价于当地时间当周五大跌7%,成为欧洲市场上跌幅最大的公司,同时创下上市以来最差单日表现。此前,公司警告称,因新车型研发和电池相关成本上升,2025年利润将受到冲击。
当地时间周四晚间,保时捷发布声明称,今年的利润率预计仅为10%~12%,远低于分析师14.8%的预期,也低于公司设定的17%~19%中期目标。
保时捷预计,推出新款燃油车和插电式混动车型将使利润减少8亿欧元。在欧洲电动车需求下滑、中国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不少车企开始重新押注燃油车型。“我们认为,这是P911(指保时捷)扭转局面的最后机会,否则长期股东可能会失去信心”,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。
豪车巨擘也遇“至暗时刻”
事实上,不仅投资者,合作伙伴也开始对保时捷“失去耐心”。
2024年5月,保时捷中国经销商曾集体“逼宫”,起因在于,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大跌,纯电车销售困难,经销商要亏本卖车。保时捷中国为了完成销量任务,对国内保时捷经销商压库,从而引发了保时捷经销商众怒,要求保时捷德国总部更换高管。
为了挽救在中国市场的颓势,去年潘励驰(Alexander Pollich)接替柯时迈(Michael Kirsch),出任保时捷中国内地、香港和澳门业务的CEO,他上任后开始收缩保时捷在华销售网络、优化重组内部组织架构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分析,尽管保时捷更换了中国市场的掌门人,优化在中国的销售体系,比如裁员、提高效率等,但仍然没有扭转在中国市场销售下滑的趋势。
主要原因是,保时捷早年市场定位非常准确,找准了中国富有阶层喜欢机械驾驶的心理,销售量处于良好状态。但是现在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已经不把汽车当作单纯的出行工具,而更加追求汽车的智能化,比如自动驾驶、车路协同等,中国的消费者希望在豪华汽车品牌上也能够享受高科技性能,这恰好是欧美豪华汽车品牌转型比较慢的痛点。
如果想要改变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不利局面,包括保时捷在内的欧美汽车品牌应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,抓住中国市场对动力能源以及高科技含量的新市场需求,推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新的车辆。